燈謎迷
燈謎迷
燈謎迷
燈謎迷
燈謎迷
燈謎迷
燈謎迷
燈謎迷

澳門采風錄(下)

發佈者: Chinese Riddle On 下午9:33








 「澳門」一名,是由「香山澳」的「澳」和「十字門」的「門」而構成,「香山」即今之「中山」(因孫中山先生而改,以志永念),「澳」是港口之意,「香山澳」全名解作「香山縣的港口」;「十字門」是因澳門前面海域有四山分立,海水縱橫成十字形,據「澳門記略」載:「其曰澳門,則以澳南有四山分立,海水縱橫成十字,曰『十字門』;番人停泊必於灣,灣之所在即名澳,故合稱「澳門」。或曰澳有南台、北台,兩山對峙如門。自香山縣鳳棲嶺迤南一百二十里至前山,又二十里為蠔鏡澳,遵澳以南,放洋十里許,左舵尾(今稱小橫琴)、右雞頸(令稱氹仔)、左橫琴(今稱大橫琴)、右九澳(今稱路環),灣峯表裏,四山象箕宿,縱橫成十字,故合稱曰『澳門』。」 清代香山李珠光《詠澳門》五律二首,引經據典,傳誦一時,提及「十字門」:「無多蓮瓣地,錯雜漢蠻居,版籍南天盡,江山五嶺餘,一邦同父母,萬國此車書。舶棹浮青至,微茫極太虛。」其二云:「孤城天設險,遠迎勢全吞。寶聚三巴寺,泉通十字門。持家蠻婦貴,主教法王尊。聖世多良策,前山鎖鑰門。」

 清代高僧今種亦有詩詠澳門,也引用「三巴」和「十字」入句,詩味雋逸:「浮天非水力,一氣日含空。舶口三巴外,潮門十字中。魚飛陰火亂,虹斷瘴雲通。洋貨東西至,帆乘萬里風。」

 「蠔鏡澳」一名,因澳門明朝時產蠔著名,而且海面波平如鏡,又名「濠鏡」、「鏡濠」。據《澳門記略》載:「鏡濠之名,著於明史,東西五六里,南北半之…有南北兩灣,可以泊船,或曰南北二灣,規圓如鏡,故曰鏡濠。」由「濠鏡」、「鏡濠」而衍變為「濠江」、「鏡海」,遂使澳門名稱更多姿多彩。

 「馬交」一名,據說是由「泊口」二字轉音而成,因明嘉靖十四年指定番舶在此停泊,稱為「泊口」,又稱「泊澳」。又一說因當年葡萄牙人初來澳門,詢問漁民於「媽閣廟」前,漁民因言語不通,以為詢問該廟名稱,便以「媽閣」作答,對方以為是地名,遂將字音譯成了MACAU「馬交」。

 「三巴晚鐘」──印光任詩:「疎鐘來遠寺,籟靜一聲閒,帶月清沉海,和雲冷度山。五更皆曉際,萬象有無間,試向番僧問,曾能識此關?

 高僧跡刪有《三巴寺》詩:「暫到殊方物色新,短衣長帔稱其身,相逢十字街頭客,盡是三巴寺裏人。芒葉編成誇皁蓋,檻輿乘出比朱輪,年來吾道荒涼甚,翻羨侏離禮拜頻」。

 「三巴」是寺名,寺和廟都是澳葡為了迎合中國居民而將教堂名稱改變,澳門許多所謂「廟」都是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教堂,例如「唐人廟」、「花王廟」、「龍鬆廟」、「尼姑廟」、「板障廟」等皆是。 「三巴」是將「聖保祿」三字譯成,「三」是「聖」的譯音,「巴」是「保祿」的譯音,此教堂全名是「聖保祿大教堂」,亦稱「大三巴寺」,何以稱「大」?因該教堂落成後,其旁附建一間「聖母教堂」,一大一小,為了區別而以大的稱「大三巴」。

 澳鬥著名勝境除了上述「八景」外,「大三巴牌坊」亦屬旅遊澳門人士必到的,這座本來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,因遭巨火焚毀而僅存此「牌坊」形狀的建築物,矗立在高山上迄今已有三百八十五年歷史。西元一六○二年奠基,一六三八年竣工,教堂建在這「牌坊」之後,比「牌坊」高數丈,從牌坊遺蹟可以分析,第一層的西端有一塊石刻,說明建於明萬曆三十年,牌坊共四層,全用花岡石和巨磚砌成,建築堅固。一八三五年被焚,僅餘此前壁屹立一百五十多年,歷經風雨滄桑而不倒。據說該處曾於一五八二年建一座教堂和一間中學,一六○一年被毀,波及聖保祿公學,付諸一炬。

 一六〇二年由羅馬神父詹遜發起重建聖保祿教堂,當時大批從日本逃到澳門的日本天主教徒,感謝天主保佑,慷慨解囊,並由日本教徒中對建築及設計有所貢獻。根據此教堂未遭焚毀時,乾隆年間《澳門記略》的紀戴:「寺名三巴,在澳東北,依山為之,高數尋,屋側啟門,制狹長,石作雕鏤,金碧照耀,上如覆幔,旁綺旒瑰麗,所奉曰天母,名瑪利亞,貌如少女,抱一嬰兒,曰天主耶穌。衣非縫製,自頂被體,皆采飾平畫,障以琉璃,望之如塑。貌三十許人,左手執渾天儀,右义指若方論說狀,鬚眉豎者如怒,揚眉如喜,耳垂輪,鼻隆準,目若矚、口若聲。上有樓,藏諸樂器,有『定時臺』、巨鐘覆其下;立飛仙臺隅,為撞擊形,以機轉之,按時發響。僧寮百十區,番僧充斥其中。」迄今各種塑像仍保留當年形狀,「定時臺」則蕩然無存久矣。

 明末清初名儒屈大均(翁山)《廣東新語》中亦有一段紀述大三巴寺的所見所聞,頗為翔實,文獻足徵:「(澳門)中一寺曰三巴。高十餘丈,若石樓雕鏤奢麗,奉耶穌為天主,居之僧號法王者,司其教,凡番人有罪,至寺,法王不許懺悔,即立誅斬;許懺悔則以鐵鉤鉤四體,血流狼藉,以為可免地獄之患,男女日夕赴寺禮拜,聽僧演說……」

 這座教堂在三百多年前是南中國著名建築物之一,不少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,必先到這教堂瞻仰和研修教義。成為傳揚教義的橋梁。明朝時的義大利教士利瑪竇、德意志教士湯若望都先後曾在這教堂逗留一段時日,和利瑪竇同時的我國著名科學家徐光啟,也曾在這教堂寄居研修。

 一八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(清道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)這教堂突受颶風侵襲,半夜火起無名,且颶風為歷年最凶暴,火隨風勢,不過幾小時,便將這教堂毀掉,僅存前壁巋然獨存,直至今日,人們步登六十八級石階而上,瞻仰憑弔。 

 康熙年間,畫家吳歷(漁山)也信奉基督教,他的詩畫集以三巴命名,吟繪的皆以三巴寺為題材,他的畫跋有一段紀述得很簡括:「墨井道人(他的道號),年垂五十,崇道於三巴,眠食於第二層樓上,觀海潮度日,已五閱月於茲矣。」又有一段筆記是描寫澳門海景:「李義山每歎九州,恨此生未到……予將至境,榜人手指,乃知李詩中之九州第九點青螺,相去咫尺,前波飛立,無能衝入,憑舟望之,海氣微茫,或隱或見,如浮鷗然。」

 現存之教堂前壁,共四層,第二、三層均有窗戶缺口,第二層窗戶缺口當是吳歷觀海潮之處。前壁頂刻有鴿形銅像為聖神表記,下有聖母及聖保祿像,左右刻有六座天神像及聖人銅像,並有「聖母踏龍頭」中文字様;其右有小型聖母像及帆船一艘,最右橫刻著骷髏及魔鬼各一具,雕有「念死者為無罪」、「鬼是誘人為惡」中文字樣,圖文雕鐫精緻,栩栩如生,在下端以望遠鏡逐一搜索,眼福不淺也。每年九月二十三日,澳門天主教會舉行紀念,並命名此日為「天災節」,藉以紀念聖保祿大教堂之被毀。

 前壁有一塊石刻著一段文字,據《澳門評論》英文月刊著者法蘭斯士所解釋那塊石刻文字的意義,迻譯如下:「此為一神學之石刻,集合一切聖人,其中以聖母為主。總而言之,其頂層首先通過聖人工作;次層是基督代世人受難,犧牲死亡,克服魔鬼;中層通過聖母,使人得到恩賜,更由聖母力量而得永生,所以救世,是上帝籍耶穌功德,給人們以靈魂;其下之二層,是通過聖母及諸聖人之功德,而使人們得救。」

 這石刻在宗教家看來,確像一本聖經;在藝術家看來,確屬一幅精美圖案;在歷史家看來,確是一段寶貴古蹟,有不可磨滅衡量的價值存在。

 未續談其他名勝古蹟,先推薦南武山人丘逢甲(滄海)著《嶺雲海日樓詩鈔》中《澳門雜詩》十五首,對澳門之歷史條陳有序,風土人物亦多描寫,可供追思憑弔,乃竹枝詞體之詠史詩也。爰錄供眾賞於後,並附原詩自註。 
 「五百年中局屢新,兩朝柔遠暢皇仁,自頒一紙蠲租詔,坐看江山換主人!」(葡萄牙人居澳門,有前明及本朝皆納地租,光緒十三年始以地給之。) 
 「遮天妙手蹙輿圖,誤盡蒼生一字租,前代名臣先鑄錯,莫將割地怨庸奴。」(以澳門租葡人,由林富奏請,林固前明名臣。
 「不是花門也自留,中朝全盛有人憂,當時但笑書生見,非策方今信鹿州。」(漳浦藍鹿洲有論,極言澳門居夷非策,藍雍正時人。)
 「大西洋國競驚奇,前代文人易受款,一笑於今不相稱,可憐窮已似波斯。」(前明皆以葡萄牙為大西洋國,不知其為小國也。今駐葡人甚貧,「義山雜纂」有「不稱」一條,云窮波斯。
 「冶葉倡條徧茁芽,雙瞳剪水髻堆鴉,春風吹化華夷界,真見葡萄屬漢家。」(駐澳葡人多非卷髮碧眼之儔,或謂水土所化,云澳中尤多洋妓。
 「兩園新舊傍山開,花下輕車走若雷,逢著人天安息日,亞當親挾夏娃來。」(南環有葡酋新舊兩花園,禮拜日士女車馬沓至,亞當夏娃見「舊約書」,末句一作「看花爭載美人來。」
 「天主堂高十字支,築從新教未行時,嵌空萬石玲瓏甚,獨少流傳景教碑。」(天主堂自前明時即建,新教即西人所謂修教。)
 「誰從異代紀倭氛,曾比歐西早駐軍,猶有蜻蛉洲上客,殘坊剔蘚讀和文。」(日本人居澳,在葡人先,今日本石坊猶存。) 
 「白鴿巢高萬木蒼,沙梨兜擁水雲涼,炎天傾盡麻姑酒,選石來談海種桑。」(白鴿巢樹石絕勝,其地近沙梨兜。)筆者按:「沙梨兜地名,今作沙梨頭。」
 「四山高拱炮臺尊,海氣空濛晚角喧,落落老兵扶醉去,斜陽一抹望霞村。」(山上各有炮臺,然皆舊式。望霞村即旺廈。)筆者按:「旺廈地名,今作望廈。」 「覆路榕陰接海隄,望洋東轉望洋西,馬蛟石上看潮立,十萬軍中戰水犀。」(東望洋、西望洋皆地名,馬蛟石為觀海最勝處。)筆者按:「馬蛟石今作馬交石。」 「誰報兇酋發塚冤,寶刀歃血月黃昏,要攜十斛葡萄酒,來酹秋原壯士魂。」(葡酋昔有遍發唐人塚者,為某壯士所手刃。)
 「樓臺金碧擁南環,燈火千門夜不關,滿地煙花春似海,三更人立磨盤山。」(南環為胡賈聚居處,予所寓在磨盤山上,夜望燈火如繁星。) 
 「銀牌高署市門東,百萬居然一擲中,誰向風塵勞物色,博徒從古有英雄。」(澳門賭館最盛,門皆署「銀牌」以招客。)
 「仙洞雲封萬竹深,隔江勝地負登臨,倚樓幻作蓮瀛想,一角青洲出海心。」(擬遊竹仙洞未果,青洲在海中。) 

 其他澳門名勝古蹟,依序分述於後:
 「白鴿巢花園」──汪慵叟詩:「重陽人入鴿巢亭,古樹波羅礧砢青,尚記笛航書句好,擬尋石屋試觀星。」

 白鴿巢花園內有波羅蜜樹及觀星石屋,據鍾鳳石《楚庭耆舊集》詩注云:「白鴿巢花園,有波羅蜜樹,高數尋上有觀星石屋。」園中之波羅蜜樹現仍存在,但在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教士利瑪竇初到澳門時,向中國人介紹歐洲天文學,曾在園內建築一座觀星台以資窺測天體,這座觀星石屋今已杳無可尋矣。

 白鴿巢花園原是私人花園,在十六七世紀時,該地荒蕪未芟草萊,有葡籍商人夫婦獨愛此地風景,可鳥瞰山下景色及遠眺海景之波濤壯闊,遂築室而居,並豢養白鴿數以百對,螽斯衍慶,世代繁殖,園中樹木茂密,便成為白鴿天然巢窠,時人遂稱它為「白鴿巢花園」,及後葡籍夫婦相繼逝世,遺囑將園中所有捐獻澳門政府。 當局遂將之闢為公園,成為全澳規模最大、歷史最久、勝景最多的花園;園中山石嶙峋、古木參天、小橋流水、曲徑通幽。並且設有賈梅士石洞(洞前豎立賈梅土半身像)、讀書洞。賈梅士博物館則設在白鴿巢花園側,由澳門市政廳管理,館內陳列各種歷史文物、古畫及旗幟等。 

 賈梅士是葡國著名詩人,生於一五二四年(明世宗嘉靖三年)葡京里斯本,係葡國貴族後裔,當時已家道中落賴叔父教養,在高賢白大學畢業,並攻讀神學、人類學及哲學,因飽受歐洲「文藝復興」薰陶,對古希臘拉丁文學修養造詣甚深,獲受知於葡王,得以出入宮廷無禁,乃遭權貴妒嫉,進讒曾與宮女相戀,被屛諸宮外。 賈梅士憤於一五四七年參加葡非戰役,不幸右目受傷失明,故後有「獨眼詩人」之謔稱。回京後,因劍傷貴族入獄一年,後被遣往印度參軍,因途中遇風,輾轉至澳門,任職政府之人民死亡登記處。因懷才不遇,便利用公餘時間埋首於白鴿巢花園石洞中,潛心著述;小公務員生活雖清苦,妒忌他的仇敵仍不放過他,因此又被調回印度亞果,中途又遇颶風,兩度覆舟。再回澳門又因債務被判監禁兩次,直至一五七○年才乘船由莫三鼻給回葡京,萬劫歸來,舉且無親,窮途潦倒,與由澳門攜回的忠僕阿周,沿門托缽,行乞度日,一五八○年,里斯本痢疾流行,這位鰥夫一生窮苦的愛國詩人,受不了世人白眼和貧病相煎,五十六歲便與世長辭。

 那篇遺著「葡國魂」是葡國史詩,共分十章,共有二千一百零二節,每節八句,他在白鴿巢石洞內所完成的是最後一章,這史詩被尊為葡國之寶,後來有英、德、西班牙等國文字的譯本,中文本則由張翼之和一葡人高美斯合譯。

 賈梅士是在一五八零年六月十日逝世,每年這一天忌辰,例有紀念儀式舉行,葡國政府且定每年六月一日為「葡國日」,以申景仰。 白鴿巢花園內的賈梅士石洞前的賈梅士半身像旁有一塊石碑,刻著中、英、葡三國文字,紀述賈梅士的一生事蹟。 

白福臻1987

原稿


0 留言

發佈留言